? ? ? ? ?碘(粗碘)攝入量過多也會對健康產生負作用,甚至引起甲亢及其他甲狀腺疾病。碘和人們每天食用的蛋白質、脂肪、糖、維生素一樣,是作為一種營養(yǎng)素存在于人體內的。在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過程中必須有碘元素參加,否則甲狀腺激素就不能合成。醫(yī)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實驗:蝌蚪在切除甲狀腺后,就無法變成青蛙。因此可以說,碘在人體內的含量雖然極微,但它卻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,是維持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元素。?
人體內的碘主要來源于食物。如果我們生活的自然環(huán)境(土壤、水)含碘量低,生長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的植物含碘量也低,吃了低碘植物和水的各種動物就會缺碘。如果我們長期以含碘量較低的糧食、蔬菜、肉類和水為食物,就會出現碘營養(yǎng)不良,這是所有人都不能幸免的,特別是兒童和婦女。?
碘(粗碘)如果缺乏,會損害兒童大腦的正常發(fā)育,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、學習能力低下、生長發(fā)育受到影響,這是碘缺乏的危害;造成孕婦流產、早產、死產或者胎兒先天畸形、聾啞;造成地方性甲狀腺腫(俗稱“大脖子病”),嚴重碘缺乏會引發(fā)克汀病(俗稱“呆小癥”,有呆、小、聾、啞、癱等表現)。?
因碘過量導致的甲狀腺疾病不多?
近年來,時常有人反映,在實行全民食鹽加碘之后,臨床上的甲狀腺疾病病人增多了。專家認為,甲狀腺疾病病人的增多與各種因素有關:比如精神緊張、生活節(jié)奏加快、就業(yè)和生活壓力增大;居民健康意識的提高、病人主動就診率增加;臨床醫(yī)生對甲狀腺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增強;以及環(huán)境污染、環(huán)境類激素物質的可能作用等等。單純因為碘過量導致的甲狀腺疾病所占比率并不高,將甲狀腺疾病病人增多歸結為食鹽加碘造成的是不科學的。?
怎樣判斷體內缺碘??
專家表示,判斷體內是否缺碘,可以通過檢查尿液中的碘或者觀察有無甲狀腺腫大來確定。?
1、檢查尿碘:人每天從尿中排出的碘能夠反映體內碘的水平。吃的碘多,尿中的碘就多;吃的碘少,尿中的碘就少。所以尿碘是判斷是否缺碘的一個敏感指標,如果多次檢查發(fā)現尿碘不足,就應該及時就醫(yī)。?
2、觀察甲狀腺:兒童體內碘缺乏持續(xù)3~4個月之后,甲狀腺就會出現明顯腫大,具體表現為“大脖子”。?
兒童生長發(fā)育迅速,需碘量大,因此兒童是碘缺乏敏感的人群。我國將8~10歲的學齡兒童作為碘缺乏病監(jiān)測的主要目標人群,通過定期檢查他們的尿碘指標和甲狀腺腫大情況,就可以判斷該地區(qū)人群的碘營養(yǎng)水平。
? 孕婦需碘量高于常人?
據悉,防治碘缺乏危害的簡便、易行、有效的措施是在食用鹽中加碘,加碘鹽安全有效。按照標準劑量,食用碘鹽可以保證機體每日對碘的生理需要量,如果每人每日攝入5~10克的鹽,每天可獲得125~250微克的碘,這種劑量既能滿足消除碘缺乏危害的需要,也不至于造成浪費或引起其他不良反應。?
據介紹,胎兒的碘供應全部來自母體,因此孕婦的需碘量遠遠高于其他婦女,不僅要滿足自身的需要,還要滿足胎兒的需求。哺乳期婦女要為嬰幼兒哺乳,需碘量也較高。胎兒和嬰幼兒正處于快速生長發(fā)育和大腦發(fā)育關鍵期。這些因素決定了孕婦、哺乳期婦女、嬰幼兒都屬于特別需要加強碘營養(yǎng)的特需人群。他們除食用碘鹽外,還應增加其他來源的碘營養(yǎng)供應,比如增加海產品,如紫菜、海帶等含碘食物的食用量,必要時服用碘油丸,以滿足特需人群的碘營養(yǎng)需求。?
碘(粗碘)存在于自然界中,人們主要從飲水、糧食、蔬菜和周圍環(huán)境中攝取。